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66|回复: 0

凉山旅游:理念创新带来的“井喷”效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9 1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1202万人次。
       2007年凉山旅游“游客总数”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个月的游客超出了100万人次。
       35.8亿元。
       把凉山旅游2007年“经济收入”的这个数字平摊到每一天,这个数字超过了980万。
       游客总数同比增长120%,比年初计划超了484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增长20%、入境游增长20%、自驾车游增长36%。
       经济收入同比增长43%,比年初计划超了5.8亿元。实现税收1.79亿元,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8.62亿元。
       一个个“同比增长”数字,凸现2007年凉山旅游更加红火。
       一条条飞扬的曲线,标志着2007年凉山旅游实现持续翻番。

五个黄金周
凉山旅游从年初“火”到年尾
       2007年,全国和省内各大媒体在描述凉山旅游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关键词:“井喷”。
       2007年,省州县在统计凉山旅游有关数据时,同样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关键词“飙升”。
        “一办三创”取得强势效应,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景区旅游服务功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旅游富民惠民的功能得到充分显现,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凉山旅游在2007年,就这样在持续的“井喷”和不断地“飙升”中一路走来。
       说到2007年的凉山旅游“井喷”,不能不说到五个黄金周。
       春节、五一、火把节、十一、彝历年等五大节庆,让凉山旅游从年初“火”到年尾,五个黄金周共接待游客超过5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201%。
       2月的春节黄金周,80万游客、近2万辆自驾车游客的车辆把偌大的邛海周边围了个水泄不通。西昌旅游业创下了接待游客人数、自驾车游客、旅游收入等若干个历史之最。全州接待游客130.2万人次,同比增长166%;旅游总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291%。
       5月,奇迹再次发生。五一黄金周凉山旅游持续火爆,游客蜂拥西昌,2.2万辆自驾车连成无数条长龙,起舞大小凉山。全州7天接待游客98.4万人次,同比增长42.95%;旅游总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73.01%。
       “一湖春夏秋冬水,满座东西南北客”。这是雷波马湖边“马老五渔庄” 牌坊上的一副对联。五一黄金周,“庄主”马发兵凭着他独创的“马湖鲶鱼”,“马湖莼菜汤”,“腊猪脚炖烟熏罗汉笋”等拿手菜,每天的平均收入为15000元。
       “马湖宾馆”老板马贵文笑嘻了:“保守地说嘛,五一长假7天来的平均收入是每天4000元,自己家6个人全部上阵也顾不过来,在本村里新聘请了两名小工,每天付给工资30元。”黄琅镇大海村64岁的田志珍老大娘,在马湖海口处摆了个小摊子,卖油炸洋芋、烤脆酥鱼,仅5月1日当天就进帐800元。
       8月,火把节黄金周,西昌新沙滩景点33户农家乐,每户每天餐饮收入4000元,7天收入达92.4万元,烧烤区共有摊位62个,平均每个摊位每天收入700元,7天节日收入达33万余元。火把节7天,全州接待游客132.45万人次,同比增长31.77%;旅游总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83.6%。
       10月,国庆黄金周,全州接待游客89.75万人次,同比增长14%;旅游总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41%。德昌县首届名小吃节从9月28日起持续到10月8日,游客人数达到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8.8万元。
       11月,彝历年黄金周,全州28家旅行社共组织游客近7000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80万元以上。全州7个重点县(市)商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6%,50家重点餐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45万元、同比增长12.3%。彝历年期间,全州接待游客80.18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16.26万人次,一日游客63.92万人次,自驾车5863辆,旅游总收入1.43亿元。
州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年每次遇到黄金周,州市县旅游部门总要事先下发有关文件,强调如何做好黄金周的各项工作。“现在不一样了,往往文件还没有发下去,各县市、各景点、各个涉旅单位早就为黄金周做好了一切准备。”
       西昌市旅游局局长袁媛说:“做好全年的旅游接待和重点做好黄金周的工作,在西昌已形成了一种常态,每一个涉旅单位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且在工作中总有创新和亮点。”
       黄金周,已成为凉山旅游的兴奋点。
       黄金周,正是凉山旅游“井喷”的爆发点。


彝历年火把节
民族旅游品牌走向世界

       凉山旅游同时实现了多项突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旅游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起点。
       2007年11月5日,细心的网民在凉山州政府网站上“发现”了一条刚刚发布的信息: “中国凉山首届彝历年庆典活动开幕式暨祈福仪式”活动吸引了众多的网民关注。
       彝历年是彝族人民重要节庆,是彝族群众庆祝丰收、合家团圆、探亲访友、祈福纳祥、祭祀祖先的节日。
       一个构想在此基础上开始实施:把彝历年打造成为彝族的太阳节、彝族的服饰节、彝族的美食节、彝族的艺术节。
       一个创意在此基础上成为现实:把彝历年打造成为最能体现彝俗文化、最能展示彝族风情、最能吸引游客、最能展现旅游形象的盛会,使之成为继“火把节”之后又一个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旅游品牌。
       于是,打造“彝历年”人文、旅游品牌成为凉山文化旅游在2007年的最大亮点。
       2007年11月20日上午,以打造“彝历年”人文旅游品牌、展示原生态彝族文化的彝历年庆典开幕式暨祈福仪式开幕,拉开了“神秘太阳历、欢乐阳光行”、“过彝家新年,赏彝族风情”为主题的中国凉山彝历年庆典活动帷幕。
       节庆活动与美食节、体育赛事、凉山歌舞团50团庆“三个相结合”,西昌市100名年满65周岁以上花甲老人免费参加了长寿宴,108家风格各异的特色餐饮企业参加了首届风情美食节,彝家宴、回族宴、藏家宴、渔家宴……彝历年“嘴巴的节日”让游客流连忘返。
       大型彝族音乐舞蹈《火•图腾》、大型篝火晚会“格莎啰”隆重上演。绚丽多姿的彝家风情、神秘厚重的彝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示。神秘的毕摩苏尼表演、熊熊燃烧的篝火、欢快的达体舞深深吸引了外地游客。
       昭觉县政府在西昌火把广场进行了中国凉山彝族服饰展演,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体现了浓郁的彝族地方服饰特色,受到媒体、组委会和数千名观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
       普格螺髻山彝寨举办了祈福仪式、杀年猪、千人坨坨宴以及彝族抢亲等活动,吸引了上万的本地人和外地游客,使游客真正领略了纯朴的民风、民情,感受到彝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
       雷波县在彝历年期间,7天共接待团队10余个,自驾车430辆,总人数达1.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35.81万元,正成为“凉山东部旅游接待之星”。
       美姑的毕摩文化节,昭觉的彝族服饰文化节,喜德的母语文化节,还有德昌的傈僳风情漂流节,雷波的火把节、民歌节……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旅游节庆活动正在成为凉山旅游的新热点。
       2007年,凉山通过彝历年打造人文旅游品牌的首次尝试,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的有效探索,使彝历年人文旅游品牌初具雏形,具有了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新的凉山旅游品牌形象。
       凉山火把节是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之一,全省三大旅游节庆之一,是我州倾力打造的六大旅游精品之一,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7年的火把节,是凉山在取得“一办三创”成功后首次举办的国际性盛会。从8月4日到10日,短短7天,共接待游客132.45万人次,同比增长31.77%;旅游总收入2.0582亿元,同比增长83.6%。
       值得一提的是,整合民族文化优势资源,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旅游业更加红火。而“政府主导、科学筹划、市场运作、群众受益、以奖代补”的全新办节机制的首次探索实施,为完善凉山旅游办节理念和办节模式,突出品牌效应,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民族风情第一节积累了经验。
       把火把节作为凉山民族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凉山认真总结历届火把节的经验,围绕火把节配套展示民族文化,科学编制火把节活动方案、预案,共策划了11项大型民族文化活动。挥舞市场之手,对火把狂欢活动、《火•图腾》演出活动、广场节庆活动的餐饮服务进行系统营销策划。
       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是:凉山民族文化演艺中心经营总收入162.68万元。其中,《火•图腾》四场票房收入37.45万元;彝族选美票房收入37.35万元;《格莎啰》票房收入13.89万元;啤酒节演艺收入52万元;商业冠名广告收入36万元;饮品零售等收入3.24万元。同时,对火把节各项活动冠名权、协办权、广告权进行招标出让,实现收入105万元。以企业为主体承办民族彩灯会,参观游客达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0万元。
       以往的火把节少不了政府出钱,而今年的火把节政府不再“埋单”。财政不再对活动项目补助资金,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拿出70万元资金,对活动开展出色、作出突出贡献的县(市)和单位进行奖励。此举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更极大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说到火把节旅游总收入,不仅是西昌以1.4亿赚了个“盆满钵满”,普格3118万元、布拖580万元、盐源573万元、冕宁389万元。这些收入,按综合税收5%来计算,为地方增加的税收就有1029.12万元。
       一个对比不难看出,火把节旅游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83.6%;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同比下降80%。
       由“政务事务接待型”向“旅游产业惠民型”转变,凉山的节庆活动正在成为“产业富民惠民、创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


凉山旅游华丽转身
源自理念和机制的创新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一个个炙手可热的词汇冲击着人们的心扉。
       理想与现实博弈,远见与短视交锋:如何加快发展;怎样科学发展;怎么又好又快发展。
       一道道全新的时代课题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面对沉甸甸的使命,凉山将如何作答?
       没有活力的地区无法实现发展,凉山需要一个新的支点撬动全州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
       先天自然禀赋与现实机遇相逢、碰撞,催生出凉山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推力来自州委、州政府在审时度势基础上的果断决策:超常规、大手笔、高起点推动旅游业走跨越之路。
       拐点发生在2006年,成效凸显在2007年。
      “党政主导、统筹协调;企业主体、打造精品;市场运作、提升效益;民众参与、形成合力。”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在全州上下形成了加快旅游发展的共识。旅游产业的综合功能和带动性,使各级党委、政府清楚认识到旅游不只是一个行业的事情,其目的是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切入点,通过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旅游发展,继而推动凉山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
       2007年9月29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的实施意见》。
       10月26日,州委六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以发展旅游精品为突破,推进旅游跨越发展。
       精品,是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标志和龙头。只有精品,才具有对区域内其他旅游产品的整合力、带动力。只有精品,才能对游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
       精品建设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更能实现和提升旅游的高附加值,也才回归打造一个支柱产业的本质目的。
       2007年岁尾,好消息接二连三:泸沽湖景区创建国家级4A景区顺利通过省检验收,并受到国家旅游局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木里县成功列入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雷波、喜德、美姑、德昌、会理、木里等6个县成为全州旅游重点县。加上原有的西昌、普格、冕宁和盐源县,凉山旅游重点县市达到10个。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凉山,正在建设旅游新高地。
       西攀高速路不久将建成通车,这一条凉山向南延伸的大动脉将把西昌、攀枝花、昆明和泰国曼谷连成一线。
       新思路引人注目:以昆明、曼谷为“桥头堡”,凉山旅游营销的触角探向的是东南亚入境游。过去,凉山人出境,线路之一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如今,凉山人要邀请新、马、泰的游客到凉山来。
      “建立跨区域合作的旅游经济圈,推进沿江市州的旅游合作。”凉山主动融入“泛金沙江流域(下游)旅游发展合作论坛”,并在2007年两次赴云南参加了云贵川14市州旅游局长联席会议。
       2007年10月,州旅游局“捕捉”到一个川航与凉山共同开发西北旅游客源市场,吸引游客来凉山旅游的信息,迅速组团赴西安、银川推介凉山冬春阳光之旅。从“让人知”到“让人来”,两地旅行商现已实现有效对接。
       推进凉山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借鉴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凉山旅游集团公司呼之欲出。组建旅游饭店集团、旅行社集团和旅游运输集团,凉山旅游将向集团化、网络化和专业化的方向迈进。凉山旅游市场将不仅仅在成渝两地“吆喝”,凉山阳光“叫卖”的声音将对准“京津线”、“长三角”和“珠三角”。
       泸沽湖、螺髻山、邛海泸山和灵山寺等凉山四大4A级景区,瞄准的是国家5A级景区并打造世界级景区的目标。
      会理古城跃跃欲试,正在申报国家4A景区;西昌农家乐的标杆是:“成都三圣乡那样的农业观光旅游精品”。
      “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一定要让全社会群众分享”。以人为本成为凉山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准则。西昌市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就是凉山旅游业科学发展的生动例证。
       凉山旅游在2007年持续翻番的背后,是全州上下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新思维的碰撞和提升。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引领着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4-18 09: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