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73|回复: 0

西藏旅游业发展须找准定位提升品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0 16: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火车进藏促使西藏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给地方经济注入活力,给群众带来实惠。然而,由于起步晚、底子薄、产业规划与管理滞后,西藏旅游业发展仍面临众多制约因素。面对旅游业良好的发展机遇,西藏自治区亟须对高原特色旅游进行细致规划、找准定位、提升品位。

jingdian13.jpg

       ——“井喷式”发展背后有四大制约
       在“火车进藏”刺激之下,西藏旅游业不断“升温”。全区2006年国内外游客突破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7亿元,相当于自治区当年GDP的9.5%,创历史新高;而2007年更是“井喷式”发展,全年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旅游总收入48亿元,增长73.3%,相当于到全区GDP的14%左右。
       然而,在旅游业高速增长的同时,高原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仍伴有不少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团体票“亮红灯”,旅行社难经营。
       据业内人士反映,受多种因素制约,在进藏火车运行不足一个月的2006年7月下旬突然取消火车团体票,使团队“进不来、出不去、看不成”。在信誉大损的情况下,不少旅行社遭遇退团、理赔而导致亏损。由于客源不足,即使在旅游旺季,一些旅行社也过于谨慎不敢多接团。记者了解到,因火车团体票难以保证,而旅客又必须按预订行程进出藏,2007年一些旅行社不得已为旅客贴资买了飞机票。

       第二,“一流景观,三流服务”,旅游“性价比”欠平衡。
       尽管西藏公路建设优先考虑旅游景点,但因地广线长、资金有限,目前旅游景点通达水平依然很低。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扎诺说,川、滇、藏三省区共同打造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兄弟省区早已把柏油马路修入景点腹地,而西藏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像样的道路可进。
       北京市第四批援藏干部、拉萨市旅游局副局长陈靖滨说,西藏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影响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他认为,起步晚的西藏旅游业亟须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自治区旅游局一位负责人坦言,西藏宾馆饭店削价竞争现象依然存在,旅行社门市及旅游咨询中心随处设立,旅游诚信体制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购与娱”缺乏藏域特色。
       “购物与文化娱乐是西藏旅游业中的两大弱点。”扎诺说,游客很难买到具有永久性纪念意义的当地旅游纪念品,而文化娱乐基本停留在酒吧、舞厅等低级阶段。
       在拉萨市著名的商业街八廓街里,摆售着花花绿绿的来自印度、尼泊尔的商品,以及四川、浙江等地生产的“西藏旅游纪念品”,而当地的藏装、藏饰、手工艺品等,无论包装还是质量很难与这些“西藏品牌外地货”相抗衡。

       第四,旅游环境容量有限。
       虽然西藏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游客一般云集于豪华包装的核心景区。一些对外宣传可逗留10天的线路,实际上只能把游客留住3至5天。这样,既限制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又增加了景点的承载压力,同时也不利于管理和扩大游客消费量。
       此外,在西藏旅游继续“走热”的同时,散客增多、旅游方式多样化、旅游需求个性化趋势增强,给西藏旅游接待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旅游产品开发较单一、景点缺乏包装、市场不够规范、信息不够畅通、管理人才紧缺、综合服务不高等因素,都影响着西藏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瓦解“软肋”须找准定位提升品位
       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督察处副处长达瓦卓玛等人士分析认为,西藏旅游产业总体上还存在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凸显出“三个不相称”:世界级风景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不相称,世界级风景区与相对落后的管理不相称,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与相对落后的观念不相称。
       西藏正在着力破解旅游业发展中的诸多“软肋”,力争把旅游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业内人士认为,起步阶段的西藏旅游,关键要有系统的规划、准确的定位,提升旅游品位。

       一、规范开发、细致规划
       目前西藏全民办旅游的气氛还不浓,合力不够,思想观念尚未完全统一;同时,许多政策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旅游规划不严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企业体制不完善。
       达瓦卓玛认为,西藏应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对旅游产业进行总体细致的规划,尤其要重视三方面内容:
       基础设施规划――包括航空、铁路,都要与旅游市场相适应、对接;风景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等要配套齐全。
       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阿里和昌都等地市的各类景区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同时,适度完善老景区开发,着力进行新景区建设。
       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包括城市群众生活区,以及进入城区的道路、沿线居民住房设计等,把西藏打造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西部高原旅游目的地。

       二、准确定位、打造特色
       相关人士认为,西藏旅游在发展格局上,要找准不同景点的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比如,以拉萨市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以及大昭寺为标志,构建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区;以日喀则市境内的珠穆朗玛峰为标志,构建珠峰文化探险旅游区;以阿里地区的神山圣湖、古格王朝遗址为标志,构建朝圣观光旅游区;以山南地区藏民族发祥地和雅砻河谷风光为标志,构建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区;以位于林芝地区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巴松湖为标志,构建生态观光度假旅游区;以藏东南的茶马古道和康巴文化为标志,与云南、四川共同构建中国香格里拉旅游区;以藏北草原风光、野生动物观赏为标志,构建雪域草原观光旅游区。
       在此基础上,还应以创建国家级旅游精品景点和旅游精品环线为重点,与相邻省区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把青藏旅游经济带、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

       三、强化人文内涵、提升旅游品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西藏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可是浓郁的民族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长期“待字闺中”。尽管西藏多年来着力开发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寺庙文化资源、以山水和生态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不同品位的旅游产品。但对于人文旅游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开发力度,致使旅游产品单一、文化特色不浓、文化品位不高,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专家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西藏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发展的战略,强化旅游的文化内涵。要在四个方面有所突出:
       一要突出民族文化。包括西藏民间艺术、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建筑、民俗风情,把民歌、藏戏、康巴曲艺、草原赛马等极具特色的表演加以开发利用。
       二要突出宗教文化。保护好传统的宗教活动场所,打造原汁原味的“寺院游”。
       三要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各景点的历史典故、轶事、民间传说等,加以整理,让游客领略景点内隐藏的深刻文化意蕴。
       四要突出“购娱”文化。加快民族手工艺品的组织生产,以及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包装,使它们与旅游紧密结合创造财富;指定专门的部门引导开发“便于携带又有文化内涵的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向云南、广西学习,组织专业剧团、民间艺人,包装出大型晚会,展示西藏文化底蕴和发展中的西藏魅力。

       总之,可以根据寺庙、江河、原始森林、雪域风光、藏域风情等不同特点,分别赋予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的定位与包装,打造“寺院游”“文化艺术游”“原始景观游”“探险旅游”等独特的旅游产品,并制定以“特”取胜的营销战略,通过提升旅游产品品位、服务质量和诚信度,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4-25 06: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