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880|回复: 0

凉山州旅游的产业化革命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10: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引子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有关凉山旅游业的新闻《泸沽湖旅游——东边日出西边雨》。在这篇新闻中,人民日报这位记者看到共拥一湖的云南丽江和四川凉山在旅游开发中巨大的落差——泸沽湖丽江境内,旅游红红火火,泸沽湖凉山境内,旅游冷冷清清。通过发展现象的反差,文章说,泸沽湖旅游之所以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两地的领导对旅游产业认识上的差距。

  这篇文章,让当时的凉山人充满了苦涩、尴尬以及无奈。旅游业,对当时的凉山来说,实在还是一个太陌生的词。
  2008年6月,北京。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凉山模式”高端研讨会在京举行,在这个高端研讨会上,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魏小安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长达58000余字的《凉山旅游发展报告》。这份报告对凉山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得出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凉山模式”这一概念。引起了全国旅游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两篇文章,前后相距20年。20年间,凉山旅游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化革命。

无标题1.jpg

困顿:富饶资源下的旅游贫困
  凉山,被旅游界称为旅游资源黄金组合地区——中国第一大彝族自治州呈现彝民族风情;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川流在横断山,切割出了从热带到寒带的多样性的自然景观;藏族、苗族、摩梭人等多民族聚合出万种风情;川滇结合撞击出独特的地缘文化……
  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旅游资源黄金组合的地方,多少年来,旅游业却始终处于一个徘徊困顿的境地。翻看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前10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旅游这个字眼。
  1979年,凉山发生的能够和旅游挂上钩的事情是当年8月的首届“火把节”运动会。其后是1984年7月的首届“火把节”物资交流会; 1985年的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标志在彝海建成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建成。
  在经济发展领域没有旅游的位置,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是凉山所独有。对于刚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前10年,我们对于发展经济的理解更多的就是工业、农业的发展。而对于凉山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不发达地区来说,对工业农业的发展的渴望更显得迫切。
  那时的旅游就是接待任务的代名词
  1993年2月,凉山州旅游局成立。但当时的名称不叫旅游局,而叫州旅游事业管理局,并且不属于政府的经济部门序列,而是州委下属的一个直属事业单位。这样一个旅游管理部门的任务也就和名称一样了,是从事一个事业接待型任务的单位。
  没有旅游业,更没有旅游产业,凉山旅游概念停留在事业接待型上。
  90年代末,有两个关于旅游发展的事例开始撬动四川旅游。一个是我们的邻居云南省创造出了自己的旅游发展奇迹,旅游产业很快成为了这个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另一个是我们四川省的,一个关于九寨沟旅游神话般发展的故事。一内一外两个旅游发展的事例,开始诠释出一个对我们来说崭新的产业——旅游产业。也就在这个时候,四川省提出了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省的支柱产业。
  从那个时候起,凉山旅游开始有了认识上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在2001年12月,原来的凉山州旅游事业管理局被正式命名为凉山州旅游局。
  名称上几个字的改变,标志着我州的旅游开始由事业接待型向产业型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凉山旅游业的第一次起步。
  2002年,这一年,在全州范围内进行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西昌、冕宁、普格、盐源、雷波等各县市也纷纷编制自己的旅游发展总规。州政府组团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旅游交易会,组团到成都、德阳、绵阳等市举行了冬季阳光之旅大型促销,同时《凉山风情》VCD、《凉山旅游指南》等书籍也开始编辑出版。
  这年,泸沽湖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的评审,并经州政府批准实施,州委、州政府决定设立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
  这年,螺髻山景区建设步伐加快。铺开了旅游客运索道工程建设;泸沽湖、邛海——螺髻山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这年,省政府确定将甘孜、凉山、攀枝花纳入“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凉山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进展加快。当年筛选编制包装35个具体项目,形成了项目库。
  2002年,一个关于凉山的旅游名词开始流传起来——冬季阳光之旅。
  到2003年,凉山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03万人次,旅游收入5.29亿元。
  但,发展的困顿,却始终困扰着凉山旅游产业的发展。2003年,以全年接待游客103万人次计算,全州400万人口,平均每四个人才接待一个游客。而旅游收入则还谈不上支柱一说。
  在凉山旅游摸索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丽江、大理等和我们有着同质资源结构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破题:由资源到资本的跨越
  在凉山这片热土上,有绚丽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数十年前人们说凉山有三重屏障:高山、密林、大江,没法发展旅游。
  数十年后,最高海拔4359米的螺髻山成为西南地区的新兴旅游基地;邛海泸山景区80%的森林覆盖率,使得该景区成为“天然氧吧”,游客络绎不绝;凉山境内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险秀,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探险猎奇。
  过去的“屏障”,如今成了凉山独有的旅游资源。
  2004年,州委、州政府适时地提出了民族文化也是凉山五大资源之一的理念。把民族文化资源从旅游资源中剥离出来,提出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州五大资源之一,是这届州委、州政府大书特书的光辉一页。
  站在凉山看世界,当我们还站在“旅游”这个概念的大门外探索徘徊的时候,与我们有着相同资源禀赋的川内川外的阿坝、大理、丽江等地的旅游事业已是如火如荼,旅游经济已经成为立市、立州的支柱产业;
  站在世界角度看凉山,如果我们错过目前发展的临界点这个机遇,凉山就会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且永远失去走向世界的机会。但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就会加快发展,实现跨越。
  “由于自然和历史诸多因素的制约,凉山优势,独具的资源一度‘养在深闺无人识’。资源富集,但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各项事业发展滞后,致使‘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富饶的贫困’长期困扰着我们。”州委、州政府对凉山资源在认识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对凉山旅游资源的认识上,州委领导有着理性的认识:“在这片热土上,有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凉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雄奇险秀的大小凉山,又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自然生态;既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又有‘南方丝绸之路’等历史遗迹;既有现代的航天科技,又有永垂青史的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等红色文化,具有分布广、组合优、类型多、品位高的特点,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州,现拥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是四川省八大风景区和全国十大旅游线路之一,已形成泸沽湖、邛海-泸山、螺髻山、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火把节、冬春阳光之旅等旅游品牌。”
  解放以来,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历任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加上中央、省委的大力支持,凉山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已经积累了扎实的工作基础。“一步跨千年”的凉山已在中国西南悄然崛起。水电、矿冶、农业、旅游、民族文化五大资源,经过50多年的建设积累经验,具备了较为优化的发展平台;
  四川旅游发展的后劲在凉山,修改过后的四川旅游“十一五”规划,重新提出了打造四川五大旅游精品景区,其中有两个涉及到凉山,一是香格里拉旅游区、二是攀西阳光旅游区。
  州委、州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历史机遇必将为全州的旅游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力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
  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审视并开发我们的优势旅游资源,突出“自然风光好、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三大旅游特色,全力打造“一个中心、三大片区、六大精品”的旅游发展框架,把凉山发展成为观光、会议、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中国西南旅游目的地,推进凉山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在对旅游资源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全力构建旅游产业集群,成为州委、州政府落实我州旅游业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
  2004年和2005年,凉山旅游开始有了起色:旅游人数分别达到171万人次和2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是8.2亿元和11.7亿元。
  2005年12月17日,凉山接过承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的会旗,从那一刻开始,凉山的旅游业注定要翻开崭新的一页。

无标题.jpg

攻坚:建设旅游产业高地
  州旅游局局长沈鲁清介绍说,我州旅游业由于基础设施差、产业起步晚、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规模小,旅游产业在创品牌、打造“亮点”、形成“卖点”、吸引客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大的旅游重点项目作支撑。我州的旅游开发建设步伐缓慢,没有大的项目建设。凉山旅游落后是全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他的结论是:没有过硬的基础设施,没有亮丽的旅游景区景点,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资源就只是旅游资源,永远也变不成旅游资本。这是在2005年记者采访沈鲁清局长时,他讲的一番话。这番话实际上道出了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基础设施建设。
  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一个财力紧张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并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够完成的事情。
  “党政主导、统筹协调;企业主体、打造精品;市场运作、提升效益;民众参与、形成合力。”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新思想。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在全州上下形成了加快旅游发展的共识。
  在这一发展思想的指导下,2006年凉山旅游步入了发展的拐点。
  这一年,凉山举全州之力,投入27个亿,举办冬旅会,创建4A级风景区,创建西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西昌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被称为“一办三创”气势恢宏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始打造凉山旅游产业的精品品牌,并以此作为撬动凉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促进全州基础设施大改善,城市面貌大改观,旅游产业大飞跃,城镇化进程大提速,城乡经济大发展,社会进步大跨越。2006年,邛海-泸山、螺髻山、灵山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泸沽湖成功创建国家AAA级风景区。西昌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一年之内,凉山创造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奇迹。
  创4A,将为凉山的“六大精品”景区提供检验和衡量标准,让来凉山的游客感到一流的景区、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果,让游客深深震撼。创4A,就是要达到旅游交通便捷化,游客观光人性化,旅游标识国际化,旅游设施景观、管理规范化,旅游功能齐全化,旅游产品精品化。旅游信息数字化,全面与国际旅游接轨,景区要具备“进口有震撼”、“途中有亮点”,“出口有回味”,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创4A,就是对精品景区再次进行科学包装、挖掘文化、提升品位的过程,是推动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品牌,无疑是拉动文化资源资本化的“魔方”之一。为了进一步打响品牌、突出特色、展示精品,推进凉山旅游质量上档升级,促进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2006年当年,凉山接待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达到545.65万人次,实现了人均接待1人次游客的历史性突破,增速达到109.85%;全州旅游总收入突破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3%;旅游收入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4%,提高了3.24个百分点。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2.05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4%。
  “一办三创”的成效凸显在2007年
  2007年,全国和省内各大媒体在描述凉山旅游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关键词:“井喷”。
  2007年,省州县在统计凉山旅游有关数据时,同样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关键词“飙升”。
  2007年,凉山接待游客1202万人次,同比增长120%,不仅达到了人均接待游客2.5次的水平,而且旅游人数成功突破了千万大关,标志着凉山的旅游业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实现旅游经济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8.62亿元。
  面对凉山旅游的超高速发展,州委州政府再次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旅游产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做出了理论和思想上的指导。
  2007年9月29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的实施意见》。意见全面完善了凉山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塑造“民族风情浓、湖光山色美、科技含量高”的旅游整体形象,实施“两大战略”、打造“三大品牌”、突出“四个特色”、建设“五条线路”、培育“六大精品”、实现“一个目标”,加快旅游经济发展。
  10月26日,州委六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以发展旅游精品为突破,推进旅游跨越发展。
  精品,是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标志和龙头。只有精品,才具有对区域内其他旅游产品的整合力、带动力。只有精品,才能对游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
  精品建设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更能实现和提升旅游的高附加值,也才回归打造一个支柱产业的本质目的。
  2007年,好消息接二连三:泸沽湖景区创建国家级4A景区顺利通过省检验收,并受到国家旅游局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木里县成功列入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雷波、喜德、美姑、德昌、会理、木里等6个县成为全州旅游重点县。加上原有的西昌、普格、冕宁和盐源县,凉山旅游重点县市达到10个。
  凉山旅游业正在向支柱产业型悄然转变。凉山旅游华丽转身,源自理念和机制的创新。
  凉山,正在建设四川旅游新高地
  
创新:“凉山模式”的发展意义
  【新闻故事】
  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地震之后,一个新的发展命题摆在了全省的面前——四川经济如何灾后谋变。如何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实现产业提升。
  6月,一个名为“中国少数民族旅游发展‘凉山模式’”的高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这个研讨会上,提出了关于凉山旅游发展模式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意义。7月,作为凉山旅游的龙头地区,西昌市在全省第一家进入广东促销凉山旅游,在白云山宾馆,数十家旅行社要求和西昌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我国做西部旅游最大旅行社,年营业额到达15个亿南湖旅行社。这家旅行社的要求是——做西昌的独家代理。8月,凉山彝族火把节在西昌如期举办,点燃了四川灾后旅游的第一把火。
  ——旅游基础薄弱的地区跑出了远超旅游先进地区的速度。
  ——少数民族地区跑出了远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
  ——西部偏远地区跑出了超越东部发达地区的速度。
  魏小安,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这个曾经参加制定我国旅游发展规划的专家对凉山旅游产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2008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凉山模式”高端研讨会上,魏小安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长达58000余字的《凉山旅游发展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凉山模式”跃然而出!
  在中国旅游业发展30年的历史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典型。如以“云台山”一个景区的超常规发展带动起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形象的提升的“焦作现象”;以县域经济范围内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通过聚焦式发展迅速把旅游业打造成为了支柱产业“栾川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将市场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的“千岛湖效应”。但在这些旅游发展经验中,却一直没有一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而我国旅游资源的密集地又大多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这些地区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的任务和渴望更显得迫切,启动经济发展支撑点往往是旅游业。
  凉山模式,在今天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这一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为有一定旅游资源的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这点显得尤其重要。
  何谓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凉山模式”?解读“凉山模式”内涵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推动力”——政府主抓旅游跨越,是凉山旅游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旅游业离不开一个“第一推动力”。我州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梳理,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缺乏像九寨沟这样顶级的旅游资源,在市场跟进缓慢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在其中扮演“第一推力”的角色。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州委、州政府在才果断地提出了超常规、大手笔、高起点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决策。
  “产业协调发展”——在资源型地区,产业之间的冲突是不可回避的矛盾。我州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工业强州”是凉山发展经济的选择。但同许多地区工业发展和旅游发展的互相冲突不同,在凉山基本实现了工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工业强州”不仅培育了产业基础,培育了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企业集群的基础,这为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等其他产业发展所积累起的财富,使得凉山这个民族自治州有足够的财力投入10多亿元对邛海进行综合治理。所以,凉山在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短期增长和长远发展的相互协调,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使得“凉山速度”成为有质量的速度,使得“凉山模式”成为了一种可持续的模式,从而在统筹兼顾中实现了和谐发展。
  凉山模式写就了旅游发展战役经验。“一办三创”旅游战役,在这个关系到凉山旅游发展的关键性时期,我州把“评比达标”作为了切实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突破口,在高密度达标的过程实现了旅游发展从量到质的飞跃。
  凉山模式锻造出了凉山旅游发展战略品牌。在旅游政府主导型战略中,我州围绕资源聚合战略和精品旅游发展战略“两大战略”,全力打造生态凉山、人文凉山、红色凉山“三大品牌”,通过“党政主导、统筹协调;企业主体、打造精品;市场运作、提升效益;民众参与、形成合力”,有力地保障了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旅游业跨越式的发展。
  凉山模式创造出了凉山旅游发展的凉山速度。在旅游基础薄弱的地区跑出了远超旅游先进地区的速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跑出了远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在西部偏远地区跑出了超越东部发达地区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凉山模式”铸造出了凉山发展的“跨越精神”。这个源自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跨越精神”,不仅推动着凉山旅游的发展,同时已经成为了我州跨越发展的力量源泉。这是凉山旅游30年产业化革命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链接:
  凉山旅游发展思路:“一个目标”:做大做特凉山旅游产业,力争游客总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奋力推进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把凉山建成中国彝族风情最浓的观光、会展、商务、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两大战略”:实施资源聚合战略和精品旅游发展战略。
  “三大品牌”:全力打造生态凉山、人文凉山、红色凉山。
  “四个特色”:突出自然生态特色,发展冬季阳光之旅、夏季避暑之旅、生态观光之旅、香格里拉体验之旅;突出民族风情特色,发展全国十大民俗节之一的彝族火把节之旅和泸沽湖摩梭人风情之旅;突出高科技特色,发展西昌卫星基地和水电工程观光之游;突出红色文化特色,发展红军长征文化之游。
  “五条线路”:一是建成成都-西昌-昆明的民族风情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线;二是建成成都-西昌-盐源-木里-丽江川滇金三角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线;三是建成宜宾-雷波-美姑-乐山的生态观光旅游线;四是建成州境内民族文化、三国文化、金沙江峡谷、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线;五是建成成都-西昌-攀枝花的阳光之旅休闲度假旅游线。
  “六大精品”:将邛海-泸山景区打造成中国西部一流的会议、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将泸沽湖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将螺髻山建成国际生态旅游精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将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打造成中国西部民族风情第一节;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建成国际知名的航天科技旅游精品;开发温泉疗养旅游度假精品。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4-18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