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78|回复: 0

汶川:保护民族文化 打造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14: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灾后重建世人关注,精神文化的重建倍加瞩目。近段时间以来,汶川县凝聚民族精神为物质重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全力保护民族文化,打造精神阵地。

  铭恩奋进,激发精神力量
  “地震以后,萝卜寨村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爱。谁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该感谢谁?”萝卜寨村党支部书记马前国告诉记者,他们将开展“回头看,感党恩,报国情”活动,鼓励村民奋发图强,搞好重建。

  恢复重建需要精神食粮,汶川县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
  震后,该县迅速组织招募了一批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创作、编排了20多个节目,并定期深入到各临时安置点、受灾乡(镇)等慰问演出,受到了灾区群众的普遍欢迎,其中《汶川,不哭》《我为叔叔挂羌红》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节目。一些文学工作者通过记录、收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之跃然纸上,鼓舞着灾区群众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该县还与广东援建人员先后在“中秋”、“国庆”、“羌历年”、“冬至”等节庆开展了庆祝活动,团结了力量,为灾后恢复重建提神鼓劲。“感谢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东人民对汶川县人民的鼎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类似的横幅标语在汶川县比比皆是。

  采取措施,保护民族文化
  近日,该县龙溪乡羌族释比老人朱金龙领到了西南民族大学与美国华盛顿爱心人士组成的“羌族文化保护工程志愿者团队”赠送的过冬大衣,心中更是感激不尽:“非常感谢美国爱心团队和西南民族大学对我们的关怀和关心,他们不仅给我们送来了过冬物资,还对我们羌文化进行宣传。”为让羌族传承人和老艺人安全温暖度过震后第一个冬天,让羌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保护工程志愿者团队”向汶川县20多位羌族传承人和老艺人赠送了过冬的大衣。
  该县还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先后启动了布瓦山黄泥群碉和姜维城古文化遗址应急抢险保护工作,争取应急资金290万元。布瓦山村及萝卜寨村、羌锋村已经被列入村落保护范围。民俗博物馆、6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和羌族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团队被列入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

  建设文化设施,打造精神阵地
  精神文化的发展需要必备的设备设施和场所,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汶川县注重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坚实的精神阵地。
  目前,该县首批启动的文化援建项目达3类47项,分别是三江乡综合文化站;4个乡(镇)11处文物修复;35个过渡安置点文化服务站。
  在第二批援建项目中,该县文化体育项目达5类134项,分别是县城的民俗博物馆、汶川县文化中心(含文化馆、图书馆和文管所)、羌绣生产基地和体育馆;雁门、龙溪、绵虒、草坡、银杏、水磨、漩口和卧龙综合文化站;89个村文化活动室;19个农民健身工程;4个乡(镇)14处文物修复。
  按照该县“打造一个中心、建设两条走廊、发展五个区域”的总体思路,在县城规划建设汶川县文化中心(含文化馆、文管所、图书馆、民俗博物馆)、新华书店、剧场(含县乡农村电影数字工作站)、剧团、羌绣生产制作基地、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体育馆、10个书报亭和20个公共阅报栏;全县13个乡(镇)分别规划建设一个综合文化站、一个灯光球场、一个公共阅报栏以及一个独立的电影院;在映秀镇规划建设地震遗址纪念地(含地震遗址博物馆);水磨镇规划建设一个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聚会、开展图书阅览、选购和文化活动的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建设124个满足群众聚会、具备综合功能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18个“农家书屋”,47个农民健身工程;以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为依托,每1000户活动板房设立一个文化服务站,建设50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文化服务站和17个“爱心书屋”;完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在威绵地区建立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3-29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