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63|回复: 0

芒康盐井:大自然的馈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9 15: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摄影:友多山野考察队

DSCF2125_调整大小.JPG
       澜沧江一路奔腾,在滇藏交界处的深谷里形成了一个近似“S”形的小小拐弯,以产盐而闻名藏区的盐井就藏在这道拐弯里。芒康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千百年来的积淀,使这里成为藏区的富庶之地,同时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DSCF2061_调整大小.JPG

       盐井——承载芒康千年的财富
       我们一行人慕名而来,从德钦开始一直沿着连绵的澜沧江大峡谷穿行,六个小时的颠簸之后,进入了滇藏交界的芒康县盐井镇。未进镇界,沿岸层层叠叠的井架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盐井,纳西语称“察卡”,藏语则称“察卡洛”,“察”意为盐,“卡”或“卡洛”意为井眼或洞眼,翻译成汉语即盐井。

DSCF2104_调整大小.JPG

       盐田都是居民们自己搭建的。澜沧江沿岸建好的盐田静静伫立,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工艺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盐田人先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然后在上面横铺一层结实的木板,最后再铺上一层细细的沙土。这样卤水向上可以蒸发,向下可以渗透,简单却非常实用。曾有人试图用水泥建盐田,结果卤水很难干透,远远比不上传统的盐田。
       芒康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其实制盐的工艺并不复杂,每天早晨女人们背着桶、挑着担子下到江边的卤水井取出卤水,再挑上半山腰倒在盐田里。

DSCF2171_调整大小.JPG

       制盐——芒康妇女汗水的结晶
       制盐的工作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强烈的阳光,使她们的脸上过早地刻上了岁月的痕迹,然而,以我们外人的眼光看,在那一张张脸上总是能找到最质朴、最灿烂的笑容。平整的盐田像镜子一样,有种神秘的美感。尽管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西岸的加达村盐田是红色,东岸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却为白色,并因此被称为红盐井和白盐井,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加达使用红土铺盐田,而上下盐井却用细沙或白土铺田。
       每年的3至5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不但阳光明媚,掠过河谷的风也非常强劲,很容易出盐,这时盐的品质是最好的。此时也正是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的时节,这些在“桃花月”晒出的盐被称为“桃花盐”。
       借着日晒风吹和盐田渗漏,卤水得以蒸发、结晶,十多天后,一层层结晶盐就出现了。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再装到竹背篓里沥干水分,芒康人就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财富——盐。
       到了收获的时候,那一张张脸上总是能找到最质朴的笑容。收获是快乐的,却也是艰辛的,妇女们还需将收好的盐背回去。现在一部分家庭也会用骡马甚至摩托车运送,以代替古老的运输方式。

DSCF2084_调整大小.JPG

       在茶马互市的时代,盐井因其传统制盐术和井盐而出名,并成为茶马古道从云南进入西藏后的第一个驿站,是横断山区举足轻重的物资集散地。现在仍有极少的马队穿过刀削斧劈般的峡谷将盐带出芒康,半山腰上的古道见证了千年盐井的兴衰往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3-29 00: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